什么地背诵 谈“背诵”

时间:2019-12-18 10:31:33 手机站 来源:网友投稿

  谈背诵

  

  背诵是记忆的手段。它既能反映机械记忆又能反映逻辑记忆。

  

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了一个记忆的实验,发现识记由12个无意义音节组成的字表,平均需要复习165次;而识记拜伦的《唐璜》一诗中80个单词组成的段落,只复习七八次就够了。原来,记忆无意义的音节,只能用机械记忆,识记诗句、文章等可用逻辑记忆。

  

  所谓机械记忆,就是俗话说的死记,它适用于记忆那些缺乏意义上联系的材料。所谓逻辑记忆,就是在理解材料、掌握其特点和内部联系的基础上,采用比较、分类、归纳、演绎等逻辑方法进行的记忆。

  

  逻辑记忆是记忆发展的高级形式。科学文化越发展,越需要这种记忆,就是那些互相无意义联系的材料,也要尽量利用外加的意义联系作为辅助手段进行逻辑记忆。如一九一七年的十月革命、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、一九二一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,它们都是间隔两年,所以记住一个,就可以联想到其它两个。有人把鲁迅诞生纪念日一八八一年与马克思诞生纪念日相联系,公元年号的后两位数正好颠倒来记忆;爱因斯坦把电话号码24361记成两打加十九的平方这些都是采取逻辑记忆的方法。

  

  逻辑记忆比机械记忆有许多优越性,概括起来有三点:一是快,二是牢,三是活。因此在背诵时尽量采用逻辑记忆,并指导学生背诵时也采取逻辑记忆的方法。

  

  前几年,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,常常只下个命令,而不指导方法。结果多数学生采用的是机械的记忆方法,尽管背得头昏脑涨,还是背得顿顿吃吃,甚至漏洞百出。后来,我在背诵之前,引导学生找出内容上的逻辑关系,找出有关联的句子和词语,并指导他们分层地背下去,这样不仅速度快了,记得牢了,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。

  

  如在背诵《孟子二章》中《鱼我所欲也》一章时,我就先提示:文章分三层论述生与义的关系,提出为正义事业而舍身的观点。然后具体分析三层的联系:第一层运用类比推理,开门见山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,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;第二层用具体事实进行论证;第三层通过古今对比进行论证。并确定背诵的难点在于第一层的后半部分,即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论点的那几句,指出句子虽然拗口,但结构相似,其中则、凡、可、以等关联词句几次出现,如能体会到这些特点,就会变难为易了。接着我就指导学生分层背诵,背下一层检查一层,最后检查全篇,同学们背得兴致很高,争先恐后,不到四十分钟,全班同学就都背下来了。

  

  在背诵现代文时,不仅要运用上述方法,还应根据文章的特点,着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当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后,自然产生一些跃跃欲试,非背下来不可的决心!

  

  如背诵《白杨礼赞》的最后一段,要抓住递进式的排比;背诵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那一段时,应抓住植物、动物、色彩、声音、动静交织、空间转换等方面给予指示。通过一段指导,学生就可以逐渐掌握背诵的方法,自觉地把机械记忆变成逻辑记忆。

  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散文编辑:滴墨成伤)

推荐访问:

版权声明 :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,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, 我们立即删除 。